敢想敢做,“不安分”的奋斗 ——访“葵阳农业”创建人辛凌宇
葵阳农业开发公司以输出向日葵和云母苜蓿草种植技术为主,去年12月,它入选重庆市教委主办的“优创优帮”项目扶持计划三十强,成为重庆市老员工创业优秀代表之一。
“我们的团队从2016年4月成立到如今,在该领域技术稳占西南地区NO.1!”它的创始人、公司2014级体育学院的辛凌宇自豪地说。
这个核心成员仅4人的团队是怎样做到的呢?这得从辛凌宇个人的“传奇经历”说起。
不安分的老员工活
来自内蒙古的辛凌宇,骨子里有一种不甘平庸的冲劲。
他可以因为觉得文化学习无趣而转学体育,也可以在短短三个月集训之后考出名列前茅的体育成绩进入大学就读。然而对他来说,在体育上的天赋远不及满足自身感受重要。当他对体育的新鲜感淡去,日复一日的训练使他再度感到有些无聊时,辛凌宇又开始了大学中第一次“不安分”。
“其实当时我真的只是厌倦了训练才选择创业的。”辛凌宇回想创业初衷,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但我既然选择了,就会努力做好、做出成就,无论是体育还是创业。”
下定决心创业后,大二的辛凌宇第一想到的就是自己家乡内蒙古的各色独特的少数民族景观。他的最初打算是在永川复建一个景观园区。由于初期的资金、技术、场地等种种制约条件,他的计划从一开始就被搁浅。“开始时设想得太遥远、太空洞了,在具体实施中发现根本行不通。当时团队的人都有些受打击,我也一度觉得自己是异想天开。”说到这里,辛凌宇的表情有些黯淡。
在闭关反思了近一个月、计划书也被推翻重写不知道多少次之后,辛凌宇决定还是应该将这份计划继续下去。他甚至更加 “异想天开”地提高了创业最终目标——建立起一家占地几千亩的、能融合56个民族特色农作物及草本植物的观光型景区。
不过,他也从上次计划的夭折中深刻意识到创业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脱离实际一蹴而就。于是他将自己的规划分得一细再细,最后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向日葵、云母苜蓿草的种植技术输出做起,这样既能熟悉当地种植条件又能积累资金,准备景区的建设。
带着他的创业梦想,经过一番努力, 2016年4月,“葵阳农业”成功注册公司,得到学校认证并入住企业孵化园。此后,他的生活重心从以学业为主转变为学习与创业兼顾,开始了人生的新旅程。
就在一切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寸步难行到西南第一
“公司成立了,但没有客源——别人根本不相信我们能拿出多成熟的技术来,那时候真的是寸步难行。”辛凌宇无奈地说,“毕竟这个行业是看天吃饭的,必须抓住生产季节产生最大利润,根本没有人愿意去冒这个风险。”尽管面对如此尴尬的现状,辛凌宇和他的团队仍没有放弃。他们互相打气、互相加油,最后几人合资凑了近两万块作为启动资金,尽管不多却成了创业生存与发展下来的最初经济支撑。
拿着这凑来的两万块,辛凌宇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看地、选种、找合适的农民……一项项相关的细节与问题都是团队成员亲自敲定的。准备好了前期工作,辛凌宇又投身到种植生产中。他亲自下农田播种、除虫、勘察。在最忙的那段时间,他甚至不回宿舍,而是选择和请来的农民们一起同吃同住,随时关注天气变化以作出应对措施降低对植株的伤害。
在创业初期的艰难日子里,辛凌宇除了感激与他同进退的伙伴外,最感激的就是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学业与创业难免有冲突时,是院系的老师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在初期没有成就和生产基础之际,也是学校一次次帮他将项目推荐出去参赛、申请各式创业资金……这让辛凌宇的初次创业一定程度上顺利了不少。“真的很感激学校和老师。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是肯定不会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的!”他真诚地说。
巨大的付出对应的是丰厚的回报。当第一批植株成功种植和售出,辛凌宇团队的技术也同时得到了认可。就在第一批成果收获后不久,他们终于得到了第一批赞助,也拥有了第一家合作的商家。
成功的喜悦并没让辛凌宇止步。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改进种植技术,期间也面临过无数次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始终坚信这项技术的正确性,最终以更成熟、更优秀的技术输出为他的景区建设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我感觉自己一直不断往上爬”
“创业是我决心要改变自己的一个分界点。创业之前,我是个很注重主观感受的人,甚至算得上有些任性散漫。”辛凌宇总结,“其实最开始创业,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通过创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做太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经过自主创业的历练,现在的他学会了耐心核对数据、习惯了忙起来沾床就睡,在处理事情时沉得下心、也留得住“兴趣”,成长为一名充满热情与精力的创业者。一种新的力量慢慢自他灵魂深处迸发。
虽然有所成长,但辛凌宇对自己的评价却并不高。当问到他有什么创业感悟时,辛凌宇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我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很低的起点,我一直不断地往上爬——不是走,更不是飞,而是爬!一直爬,往上爬。所以,不存在有什么创业感悟,因为我自己也处于不断的摸索中,还需要有人指导,根本没资格说什么创业心得。”
他举了个例子:如果这家店的寿命为20年,那它现在还处于幼小的成长期——8岁左右吧,所以他们都还在不安分地成长,怀抱着上进心成长。
“葵阳农业”的经营理念是“敢想敢做,不安分的奋斗”。如今,团队已能自行运转,拥有了固定的资金、生产线。尽管这项技术输出已做到了西南地区领先,辛凌宇仍旧坚持亲自参与种植过程,指导的同时也一点点更新、优化着这项技术,因为他始终以“建立起一家占地几千亩的、能融合56个民族特色农作物及草本植物的观光型景区”为最终目标——虽然这个目标的实现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辛凌宇相信自己总有走完这条长路的一天。